close

幼兒行為輔導

情緒障礙

一、個案分享

情緒障礙兒童形成原因往往是錯綜複雜,每一行為的發生,並是單一因素所促成,可能是多種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。剛接觸案主時,已上小學一年級了,在班級裡常常為了同學一句話而哭鬧不休,嚴重影響他人的學習,在同儕間的人緣也非常差,一年後甚至出現暴力行為(會出手打同學)。

經仔細詢問,家長才告知醫生說有輕微過動,有定期回診去上兒童心理輔導的課程,但是注意力不足之症狀包括:

l        粗心大意,常不注意細節,愛出錯。

l        無法持續(sustaining)注意做事。

l        心不在焉,有聽沒到。

l        無法遵照指示,完成指示。

l        無法安排工作或散慢,要人提醒才能完成。

l        逃避、排斥須專心的工作,譬如寫功課。

l        常掉東西。

l       易被外界吸引而分心。

l         常忘記每天該做的事。

而該生卻沒有以上之明顯症狀反而有因事物或情境引發個體喜、怒、哀、樂等強烈的情感,繼而產生身體內部和生理上的變化,並以情感或行為呈現。譬如說只是一題造句不會寫,會先發出聲響引人注意,等老師主動詢問時即躺在地上打滾哭鬧,後來建議家長於回診時與醫生溝通才將診斷改為情緒障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二、分 析:

基本資料            爺爺      奶奶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女友       爸爸       媽媽

同居         離婚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案主

案主從小是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的,爸爸與女友住外面,不定期回家,爺爺奶奶非常溺愛因此養成案主依賴心很重,爸爸對他的教育是嚴格及打罵,而奶奶就是他唯一的避風港,在其成長過程中爺爺奶奶及爸爸都要上班,可能是因為工作的壓力下班後很怕吵,所以孩子無理的哭鬧最後還是可以予取予求,在我接觸到案主時,只要他不想做的、不會做的、或是想睡覺時,皆用哭鬧地上打滾的方式呈現。

三、策 略:

心理疾病的形成原因分三部份,一部份是遺傳基因,天生氣質,生產過程因素,一部份是個體之狀態,譬如心理、生理狀況;另一部份是大環境因素,譬如家庭氣氛、學校的配合、社區大環境的契合。在兒童的心理疾病中,情緒障礙是很常見的,尤其是女孩,多以焦慮的形式表現,男孩多以行為規範障礙來表達。當我們以心理疾病形成原因來探討兒童的情緒障礙時,必須先回到兒童的氣質與家長給予孩子的過多要求與壓力來考慮。普通一般的父母碰到好帶的孩子,大致上這孩子不會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,頂多是在孩子生大病或家庭有特殊災難時,出現某種程度的適應障礙症而已。但是,如果一個普通父母碰到一個磨娘精型的難帶孩子,或是一個正常小孩碰上一位情緒易焦躁的父母,那麼,孩子非常容易出現情緒障礙,試想像一位權威主義型的家長,給孩子的感覺是疏離、冷酷、被控制感,孩子容易出現自責、悲傷、不快樂、自卑、害羞、易哭鬧、畏縮的情緒障礙,或者一位情緒不穩、易責打孩子的父母,他的小孩在長期的忽略、責打、否定之狀況下,出現另一種形勢的的情緒問題,即叛逆、失控、衝動、暴力、偷竊、說謊等問題,我們知道雖然他表現暴力,其實孩子的心理是不平靜的,孩子心想,「反正我做什麼,你都罵我,那麼我又何必去表現呢?」或者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階段無法調整自己去配合孩子的成長;或者父母在婚姻關係上有裂痕,不求解決,而儘管要求子女改變來彌補婚姻中的缺陷感,因為他們害怕去面對裂痕而使婚姻破裂,所以家庭衝突永遠存在,只是隱藏在某一角落而已,也難怪生活在其中的孩子會出現許多身體化的症狀。

對於有情緒障礙的兒童,一般的處理方向有

一、 減少壓力來源:對於懼學的孩子,父母要了解孩子與老師,同學的互動,如何用行為增強的方法來減低孩子的拒學傾向。

二、 個別輔導:試讓孩子想想,怕什麼?焦慮什麼?並教導孩子如何處理焦慮感。

三、 父母諮商:了解父母與孩子的互動,是否孩子過度依賴或父母過度保護,是否父母自己處在焦慮狀態中。

四、 家族治療:如果身體化症狀嚴重,一個接著一個出現,不易改善,須考慮見全家。

五、 藥物治療:對大孩子的強迫症,嚴重的焦慮狀態可考慮用藥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